天天快消息!上海、深圳、苏州,谁是制造业第一城?
2023-06-16 12:25:13   财经白话

作者:子非鱼


(资料图片)

01 | ​上海立下Flag

在工业增加值被深圳超越之后,上海最新制定了一份《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,要开启制造业狂奔模式。

在这份《行动计划》中,上海提出:

第一,到2025年,“2+(3+6)+(4+5)”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,工业增加值超过1.3万亿元,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%以上,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%,制造业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地位显著增强。

第二,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%,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0万元/人,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1.8万亿元。

第三,一批关键领域实现攻关突破,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高,重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.5%以上。

第四,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80%以上,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/万人,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。

第五,形成以领航企业、科技型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为重点的梯队成长体系,卓越制造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。

简单概括就是,上海要做制造业上的王者,不但要实现4个万亿产业集群的目标,还要以身作则,成为刺破外国技术封锁的一把尖刀,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。

如此高大上的任务,也只有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广州这样的城市,能够承担,也敢于承担。

02 | 谁是制造业第一城

要在三年之后的2025年,工业增加值突破1.3万亿,打造4个万亿产业集群,2个5000亿产业集群,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千亿级产业。

来源:上海市政府官网

这里面有两个概念,一个是产业集群,一个是产业。

2022年,在受到口罩严重影响之下,上海的工业增加值被深圳超越。深圳也自此成为了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双料冠军,成为真正的中国工业第一城。

2022年深圳的工业增加值达1.13万亿,上海的1.08万亿。苏州第三。

换句话说,如果从工业增加值角度来看,工业第一城是深圳,第二城是上海,第三城是苏州。

如果从每个城市拥有的万亿产业来看又是如何?

上海0个。

根据上海统计局披露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按行业划分数据,目前总产值最高的汽车制造业,为8090.35亿元,尚没有达到万亿。

来源:上海统计局

深圳1个。

深圳2022年的数据查询不到,透过其公布的《2022年统计年鉴》可以查询到2021年,深圳规上工业按行业划分来看,仅1个产业超过万亿:

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,2021年总产值24361亿元。

来源:深圳市2022年统计年鉴

苏州3个。

2022年年末,苏州已经拥有3个万亿产业集群,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、装备制造产业和先进材料产业,总产值分别是12819.74亿元、13777.41亿元、10578.16亿元。

来源:苏州统计局

看完工业三强城市,不妨再多看几个其他城市,比如北京、广州、杭州、成都、武汉的数据。

北京0个。

广州0个,2021年总产值最高的是汽车制造业,总产值规模为6121.7亿元。

来源:广州统计局

成都0个。成都没有公布按行业划分的总产值口径,采取的是营收口径。2021年营收最高的是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,营收规模5250.7亿元。

来源:成都统计局

武汉0个,采取的口径也是营收。营收规模最大的产业是汽车制造业,2021年营收规模为3195.33亿元。

以此来看,若从单个产业的规模来看,苏州无疑是最牛的,坐拥3个万亿级别产业。深圳1个,其他城市都挂零。

同时,上海如果想要在单个目标上实现万亿产业大突破,到2025年困难度还是比较大。最有希望在2025年突破万亿的只有汽车制造业,其余产业距离万亿都比较大。

当然,上海定下的目标是万亿产业集群,也即将几个相似的产业打包成一个群,这就另当别论。

03 | 破解卡脖子技术

在突破卡脖子技术方面,上海在文件中规划:

每年实施攻关项目100个以上,到2025年推动基础零部件产业化、基础材料示范应用、大型工业基础软件研制突破超250项。

这些技术攻关,依托什么?主要依托企业,尤其是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。

上海在文件中提出:

到2025年,市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达到1万家,国家级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。

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,的确是各城市未来需要全力以赴的板块,未来中国能否在诸多技术上实现突破,依靠的不是如今的大平台,大企业,而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。

所谓专精特新企业,按照工信部的定义,是“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新颖化”的企业,它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、行业标准制定能力,并且以先进制造业为主。

而其中的小巨人,则是这些企业中的佼佼者,它们是未来产业链的重要支撑,是强链补链的主力军。

培育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,已经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,过去两三年,各城市也在这一赛道上疯狂角逐。

从工信部已经披露的4批次名单来看,北京位居第一,拥有591家。上海第二,深圳第三,宁波第四,重庆第五,杭州第六,武汉第七,成都第八,天津第九,苏州第十。

制图:城市财经;数据来源:国家工信部

专精特新,都是各自领域的散打高手,它代表着城市的经济活力,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科创研发能力,毕竟能够入选的小巨人,都是拥有知识产权,在各自领域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企业。

这些企业的多寡的决定因素,一看城市的培育环境,二看城市的重视程度。

因此,可以说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的数量,其实是城市软实力的外在体现的形式之一。

不仅如此,由于这些企业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,蕴含着不可预估的能量,它们的不可估量在于:

第一,它们或许能够改变当下已经固化的头部企业格局。

第二,随着这些企业壮大,它们能够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就业、更多的税收,更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。

第三,中国目前的许多短板核心技术能否攻破,能否实现产业升级,从中低端制造业到中高端制造业迈进,希望或许就寄托在这些“小巨人”企业身上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保释金交了还能退吗?保释金和取保候审金是一样的吗? 环球新视野 实时焦点
下一篇:最后一页